每年到了职称评审的时候,一些人就出现了造假行为,这不仅损害了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对整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接下来小编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来深入探讨职称评审造假的后果。
一、什么是职称评审造假?
是指在职称评审过程中,申报人通过伪造、变造、篡改、剽窃等手段,故意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数据,以此行为来获取不当利益或者达到不正当目的。
二、职称评审造假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1、取消职称资格并公示:
如果在职称评审的时候出现造假行为,一经查实,将取消已获得的职称资格,并收回相应的职称证书。人社部令第40号《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当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时候,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直接撤销其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2、法律责任的追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就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果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行为或事件,就会受到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追究等法律制裁。
3、影响职业发展与声誉:
职称评审造假行为一旦被查实,造假者将失去已经获得的职称资格,这在职业生涯中无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污点。而且还会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今后的晋升、评奖、评优等职业发展机会也会失去。
三、如何防范职称评审造假行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职称评审的标准和程序,让评审工作的开展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还要完善监督机制,对评审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
2、加强诚信教育: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观念,自觉遵守职称评审的相关规定。
3、利用技术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大数据等,验证职称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并进行溯源追踪。
4、加强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对职称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造假行为举报和曝光。